欢迎访问SMT设备行业平台!
行业资讯  >  行业动态  >  6层PCB设计翻车救星!堆叠布局+信号分析全攻略,速收藏
6层PCB设计翻车救星!堆叠布局+信号分析全攻略,速收藏
2025年06月26日 09:37   浏览:161   来源:小萍子

小伙伴们最多设计过几层板?

常规的产品还是单面板双面板居多,涉及到体积小,带外置DDR,FLASH等或者Linux板卡的会到4层板,6层板,8层板甚至更高。

这其中,6层板因其适中的层数、较高的设计灵活性成本效益,成为许多中高端应用的首选。

图片

然而,6层PCB的堆叠布局设计直接影响信号完整性、电磁兼容性(EMC)和整体性能。今天我们一起探讨6层PCB的堆叠布局技巧及信号分析方法,助力咱们工程师进行优化设计。

常见的6层PCB堆叠方案

方案1

图片

有些同学在PCB面积小,需要大量布线,成本还有要求的场合下,就需要4层作为走线,但这种堆叠方式可能是最糟糕的配置,信号层没有任何屏蔽,上下两个信号层不与平面相邻,一般不建议这种堆叠方式。

稍微改变一下,将中间的电源平面与信号层交换一下,就可以得到一个好一点的堆叠方式。

方案2

图片

这种平面结构为高频信号的内部信号布线层提供了更好的屏蔽。同样适合走线密度比较高的场合,通过使用更厚的介电材料增加两个内部信号层之间的距离,可以更好地增强这种堆叠效果。

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电源层和接地层的分离会降低它们的平面电容。这需要在设计中添加更多去耦措施。

这种堆叠方式适用于走线密度较高的设计,如多功能模块或紧凑型消费电子产品

为了使PCB获得最佳的信号完整性,我们将其中一层信号层改为接地层,信号层减少到3层:

方案3

图片

这种堆叠结构将每个信号层紧邻接地层,以获得最佳的返回路径特性。此外,电源层和接地层相邻会产生平面电容,提供低阻抗的回流路径。但缺点是,布线时会损失一个信号层,在布线够用的情况下,还是优先选择这种。

这种堆叠方式适用于高速数字电路或混合信号设计,提供良好的信号完整性和EMC性能,电源层与GND层配对紧密,适合中高频应用,一般也是这种用的比较多,

核心设计原则:

1、信号层与参考平面的紧邻性

高速信号的回流电流会选择阻抗最低的路径。如果信号层与参考平面不邻近,回流路径可能变长,导致信号失真或辐射增强。

图片

信号层应始终紧邻一个完整的电源或接地平面(GND),以提供低阻抗的回流路径,减少信号串扰和电磁干扰(EMI)。

上面方案3就是每个信号层都有一个邻近的参考平面,较好的优化信号完整性。

2、电源与地平面的配对

电源平面(Power)与接地平面(GND)应紧密配对,形成一个低阻抗的电容效应,减少电源噪声。

图片

将电源层与接地层安排在相邻层(如层4和层5),并尽量减少介质厚度(通常为0.1mm或更薄),以增强层间耦合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避免在电源层中分割过多区域,以免破坏回流路径的连续性。如果必须分割,确保信号走线不跨越分割区域。

3、控制层间耦合与串扰

相邻信号层之间的距离应足够大,以减少层间串扰。在信号层之间插入GND或电源层作为隔离层。例如,上述堆叠结构中,层3(信号)和层6(信号)被GND和电源层有效隔离,降低串扰风险。

图片

对于高速信号(如DDR、PCIe),建议在同一信号层内走线,避免频繁换层,减少过孔(Via)带来的阻抗不连续。

4、优化过孔设计

尽量减少过孔数量,尤其是高速信号的过孔。

图片

  • 不差钱的情况下,使用盲孔或埋孔代替通孔,减少信号路径中的寄生电感和电容。
  • 确保过孔周围有足够的GND过孔,形成完整的回流路径。
  • 对于差分信号,保持过孔对称性,避免差分对不平衡。

实际项目中,根据需求权衡布线密度与信号完整性。高速设计优先选择方案3,低速但布线密集的设计可考虑方案2,方案1就不考虑。

信号分析与优化技巧

信号完整性(SI)和电磁兼容性(EMC)是6层PCB设计的关键考量点。

1、高速信号的阻抗控制

  • 目标:确保信号走线的特性阻抗(通常为50Ω单端或100Ω差分)匹配目标值。
  • 方法:
    • 使用堆叠计算工具(如Polar SI9000)精确计算走线宽度和层间介质厚度
    • 保持走线宽度均匀,避免拐角处使用锐角(建议45°或圆弧),对于差分信号,保持走线长度一致,间距均匀,减少共模噪声。

2、回流路径优化

  • 问题:不连续的回流路径会导致信号失真和EMI问题。
  • 解决:
    • 确保高速信号走线紧邻参考平面,避免跨越电源分割区域。
    • 在信号换层时,附近添加GND过孔,确保回流路径连续。
    • 使用仿真工具(如HyperLynx或ADS)分析回流路径的完整性。

图片

3、电源完整性(PI)分析

  • 目标:降低电源配送网络(PDN)的阻抗,减少电源噪声。
  • 方法:
    • 在电源层与GND层间添加高频去耦电容(如0.1μF、1μF),靠近IC电源引脚放置。
    • 使用PI仿真工具(如Ansys SIwave)分析PDN的频率响应,确保低阻抗覆盖目标频率范围。

4、电磁兼容性(EMC)优化

  • 问题:不当的堆叠或布线可能导致EMI超标。
  • 解决:
    • 将高速信号走线尽量布置在内层信号层(如层3),利用外层GND屏蔽辐射。
    • 在PCB边缘添加GND过孔(间距小于λ/20,λ为最高信号频率的波长),形成电磁屏蔽。
    • 对敏感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区布局,避免交叉干扰。

设计总结

6层PCB的堆叠布局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程,需兼顾信号完整性、电源完整性、电磁兼容性和制造成本。通过合理的层分配、参考平面设计和信号分析,工程师可以显著提升电路性能,以下是核心要点:

  • 信号层紧邻参考平面,减少回流路径阻抗。

  • 电源与GND层配对,优化PDN性能。

  • 使用仿真工具进行SI、PI和EMC分析,确保设计可靠性。

  • 避免常见误区,如假八层结构或不当分割。

图片

PCB制造

做过几次6层和8层板之后,确实对高多层PCB的制造工艺要求有了更深体会。叠层偏移、阻抗不稳定、过孔电镀不良这些问题,很多时候真的不是设计搞砸了,而是板厂工艺没跟上。

最近几次打样,我选用的是嘉立创的高多层服务,原因很简单:

他们的在线叠层自定义功能用起来挺顺手,像差分阻抗、控制时序这些细节,还有6层板的免费盘中孔工艺,用起来也是超爽,Gerber文件上传后系统会自动检查,阻抗计算也挺符合仿真结果,基本不用反复确认,节省了不少时间。

图片

另外一个让我比较满意的是过孔背钻服务,过去我还专门找过小厂做过背钻,但良率和交期总是不放心。这次嘉立创的背钻板,几块样品测完,反射波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,而且交期比我预期还快了一天。

当然,我也不是说这家厂没有缺点,但至少从这几次体验来看,他们在高多层板这个细分领域,工艺水平和交付速度,确实能给工程师节省不少“踩坑”的时间。

有机会的话,不妨试着用一次,尤其是6层以上复杂板子,体验一下高多层板打样的流程,可能会比你预想的轻松。

图片


头条号
小萍子
介绍
推荐头条
请您留言

深圳市达泰丰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:400-839-8894

提交